本报记者 杨学博 崔 璨
“对老百姓的作业,不时放心不下”。在当地作业期间,习近平同志承受一次采访时曾这样说。
年月奔涌,丹心如一。2022年10月,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碰头时,习近平总书记慎重宣示:“想公民之所想,行公民之所嘱,不断把公民对美好生活的神往变为实际。”
由于心中常有挂念,所以“不时放心不下”。这是公民首领对公民的真诚情怀。
“不时放心不下”,是初心安如磐石,虽经沧桑风雨而一直不变。
头戴矿工帽、身穿矿工服,在近千米深的地下矿井里,同工人们合影——这张相片,生动记录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长广煤矿调研的情形。
那是2005年春节前夕,在慰劳困难职工后,习近平同志坚持下井看望矿工。井洞里,巷道凹凸不平,身材高大的他,弓背折腰走了1500多米。
正在采煤的工人传闻习近平同志下井来看他们,非常惊奇,纷繁围拢过来。习近平同志说,对煤矿来说,安全出产是第一位的,一定要爱惜每一位矿工的生命,让咱们高高兴兴下井、平平安安回家。
“我在当地作业时,逢年过节都得值勤,生怕出了什么事。”2015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想道。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在福州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把抓“菜篮子”作为一件大事,每天看菜价。小小绿叶菜,盛着民意,连着民意。
“当地叫‘三日不见绿,两眼冒金光。’能不能吃上菜便是政治。现在咱们有一些在底层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是不可的。”2023年全国两会,在参与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苦口婆心。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一直重视老百姓的操心思、烦心思、揪心思,成为“不时放心不下”的最好注脚。
“不时放心不下”,是不忘高枕无忧,直面困难应战,不负公民重托。
“黄河宁,全国平。”维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开展,事关亿万公民美好健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在青海,嘱托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在山西,着重“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维护的事,坚决不能做”;在山东,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开展”……一次次调查,一句句嘱托,化为“让黄河成为谋福公民的美好河”的沉甸甸许诺。
治国安邦,重在底层。
上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在底层社会管理中发明了“枫桥经历”,为防备化解矛盾危险供给了重要启示。
2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充沛爱惜、大力推广、不断创新“枫桥经历”,“有必要信任依托群众,在执政为民中饯别根本宗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查时观赏枫桥经历陈列馆,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公民内部矛盾,紧紧依托公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底层、化解在萌发状况”。
心系底层管理,不时放心不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坚持和开展新时代“枫桥经历”,及时了解民意、有用凝集民意,公民群众的取得感、美好感、安全感愈加充分、更有保证、更可继续。
“不时放心不下”,是精力永不松懈,坚持赶考清醒,接续斗争前行。
党的二十大刚刚落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陕西延安调查。
在南沟村果园,从栽培技能、采摘办法、种类质量、销售价格到乡民收入,再到怎么开展苹果栽培和其他工业等,习近平总书记问得非常细心。“全面建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深重的使命仍然在乡村。”一家一户的小账本,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意挂念。
新征途上,初心如一。面临杂乱严峻的国内外开展环境,“以一往无前的斗争姿势和永不松懈的精力状况,勇挑重担、苦干实干”。
“以不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活跃担任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公民履好职、尽好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深切嘱托,也是一个百年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底气地点。
《 公民日报 》( 2024年02月23日 01 版)